提到巴黎,首先浮現腦海的或許不是一座公墓,但拉雪茲神父公墓 (Père Lachaise) 如此獨特,已經成為必遊景點之一。這座公墓融合了歷史、藝術與文化,帶領遊客展開一場穿越時光的旅程。公墓建於1804年,是拿破崙•波拿巴為將公墓遷離擁擠城市所推行的改革之一。如今,拉雪茲神父公墓已演變成一座露天博物館,安放著許多傳奇人物的遺骨,墓碑與紀念碑見證著歷史的沉澱。
佔地110英畝,埋葬超過百萬遺體的拉雪茲神父公墓,既宏大又富有歷史感。雖然經常有家庭、遊客、好奇者,甚至藝術家前來參觀或在墓碑間作畫,但公墓依舊是巴黎最寧靜的地方之一,為繁忙的城市提供一片靜謐的沉思空間。
拉雪茲神父公墓不僅是一處安息之地,還是藝術創作的畫布。許多墓碑本身就是藝術傑作,這些墓碑由悲痛的家屬委託著名雕塑家和建築師打造,呈現出精緻的古典、哥特式、前衛或現代主義設計,反映了每個時代的藝術與文化變遷,為遊客展示一段引人入勝的視覺歷史。
在這座公墓中,不僅可欣賞藝術作品,還可以享受大自然的靜謐。這裡的樹木高聳,有些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,吸引了各種野生動物棲息。每逢春天,鮮花盛開點綴墓碑;秋季,金黃色的落葉覆蓋小徑,將公墓變成一個遠離都市喧囂的美麗而寧靜的避風港。
這座公墓是許多法國著名人物的安息之地,同時也埋葬了一些國際知名人士。除了這些名人墓地外,還有一些鮮為人知但因特殊原因而聞名的墓穴。讓我們來介紹幾座不容錯過的墓碑。
奧斯卡·王爾德 (Oscar Wilde) 是愛爾蘭著名劇作家、詩人與作家,他的墓碑是拉雪茲神父公墓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。這座由雕塑家Jacob Epstein於1914年設計的墓碑,以一座巨大的有翼雕像為特色,吸引了無數遊客。然而,墓碑周圍的玻璃屏障尤為引人注目,因為這裡曾是王爾德粉絲的朝聖之地,許多人會在玻璃上留下口紅印,以表達對這位文學巨星的崇拜。
依洛伊絲 (Héloïse) 與阿伯拉爾 (Abelard) 的愛情故事是法國歷史上最動人且持久的傳奇之一。這對12世紀的學者不顧社會與宗教規範,追求一段深刻的愛情。即使兩人最終分別進入修道院,但他們依然透過信件互通心意。他們的哥特式墓碑於1817年建成,如同一座小教堂,象徵著歷經700年後,他們終於得以安息在一起。
帕門蒂耶 (Antoine-Augustin Parmentier) 是法國農學家與營養學家,最著名的貢獻是推廣馬鈴薯,使之成為法國人的主要食物之一。作為對他遺留功績的致敬,遊客們有時會在他的墓碑上擺放馬鈴薯。
必看的還有蕭邦 (Frédéric Chopin) 的墓碑,上面刻有繆斯女神Euterpe哭泣於破碎的七弦琴旁,象徵這位法國-波蘭作曲家的短暫而璀璨的一生。
法國外交官兼歷史學家費利克斯·德·博若(Félix de Beaujour)的墳墓在拉雪茲神父公墓中格外顯眼。他的墓碑是一座高聳的圓柱,上方放置著一個葬禮用的骨灰罈,整體設計帶有強烈的古典美感,展現了他對古代文明的深厚敬意,並為周圍景觀增添了一絲莊嚴的氛圍。
世界知名的法國國寶級歌手艾迪特·皮雅芙(Édith Piaf),以她深情的嗓音和經典歌曲《玫瑰人生》(La Vie en Rose)及《我無怨無悔》(Non, Je Ne Regrette Rien)而聞名,長眠於一座簡樸卻深具意義的墳墓中,象徵她那謙遜的出身。儘管享有國際聲譽,她的墓碑卻以低調的形式呈現,充分反映了她一生始終與自身根源保持的深厚聯繫。
開創性的法國浪漫主義畫家西奧多·傑利柯(Théodore Géricault)以其充滿戲劇性與情感張力的代表作《梅杜莎之筏》最為人熟知。他在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墳墓展現了他藝術家的精神,雕像呈現他在靜思中的姿態,似乎正追尋靈感。紀念碑上還飾有他的最著名畫作的浮雕。
美國著名搖滾樂隊The Doors的主唱吉姆·莫里森(Jim Morrison)於1971年在巴黎去世,從那時起,他的墓碑成為拉雪茲神父公墓中最受參觀的墳墓之一。莫里森的墓碑經常被粉絲擺上供品,展示出他對現代音樂和文化的持久影響。
一些粉絲還會進行不尋常的儀式,如在他的墳墓旁邊留下用過的口香糖,這些行為增添了對他最後安息地的神秘感和崇拜之情。
法國演員與音樂家費爾南德·阿貝洛(Fernand Arbelot)的墳墓上,有一座真人大小的雕像,雕刻的是一名男子輕輕撫摸妻子面具般的臉龐。這件感人的藝術作品象徵著阿貝洛對其摯愛的永恆渴望,即便在死亡中,也希望永遠凝視她的容顏,完美詮釋了永恆愛與忠誠的表現。
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歐仁·德拉克洛瓦(Eugène Delacroix)以其大膽的色彩運用和充滿動感的構圖而聞名,如作品《自由引導人民》生動地表達了強烈的情感和革命主題。與他的戲劇性藝術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德拉克洛瓦選擇了簡樸的古典風格墓碑,這座墓碑由深色熔岩石雕刻而成,模仿古代設計。
卡里埃斯(Jean-Joseph Carriès)是一位法國雕塑家和陶藝家。他的墓碑上有一尊真人大小的銅像,是他手持小雕像的自畫像,這座雕像由他本人親自創作並簽名。
維克多·諾瓦(Victor Noir)的墓碑是拉雪茲神父公墓中最獨特且經常被參觀的紀念碑之一。這位法國記者在1870年被拿破崙三世的親戚皮埃爾·波拿巴王子槍殺,成為政治殉道的象徵。他的青銅墓碑描繪了他死去時的模樣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座雕像與生育傳說聯繫在一起,許多訪客(特別是女性)會觸摸雕像的特定部位,據說這能帶來生育、愛情或浪漫運氣。由於頻繁的觸摸,雕像的下半身已呈現出獨特的光亮和拋光效果。
艾倫·卡德克(Allan Kardec)生於1804年,是靈性主義的創始人,這是一種探索靈魂本質及其與物質世界關係的哲學和宗教運動。他的墓碑是一座靈性主義者朝聖的重要地點,設計風格如同一座大型的巨石陣紀念碑,中央有卡德克的半身雕像,周圍刻有反映靈性主義信仰的銘文,內容包括不朽與輪迴的觀念。
聯邦紀念牆(Mur des Fédérés)標誌著1871年巴黎公社結束時,147名“聯邦軍”被處決的地點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堵牆成為了象徵抵抗和殉難的強烈象徵,吸引了許多政治活動家和歷史學家,他們來此紀念那些為理想奮鬥的人們。
除了那些著名的墓碑,還不妨留意那些被忽視的墓地,藤蔓繁茂,或隨著時間慢慢崩潰。這些風化的墳墓,通常僅用簡單的名牌或十字架標記,與公墓其他地方的宏偉形成鮮明對比。它們靜靜地提醒著我們,記憶和遺產的短暫性,強調著時間的流逝以及紀念與遺忘之間的微妙平衡。
拉雪茲神父公墓位於巴黎右岸的第20區,不遠處就是著名的巴士底廣場 (Place de la Bastille)。作為巴黎最大的公墓,公墓設有五個入口,主入口位於美尼蒙塘大道 (Boulevard de Ménilmontant) 與勒奎特街 (Rue de la Roquette) 的交叉口。公墓設有公共廁所,分別位於主入口、Porte du Repos以及Porte Gambetta。
開放時間: 夏季每日8:00-18:00,冬季8:00-17:30,週六略晚開放8:30,週日及公眾假期為9:00。具體開放時間可參考官方網站。
如何在公墓內不走丟: 由於拉雪茲神父公墓的面積廣大,彷彿是一座獨立的城市,裡面有街道和小巷可供探索。主入口處提供多份地圖供遊客使用,建議您使用地圖以避免迷路。您可以在此下載免費地圖。
如何前往:
地鐵2號線:Philippe Auguste站,距公墓主入口僅幾步之遙。
地鐵3號線:Père Lachaise站靠近公墓東入口,或在Gambetta站下車,方便從北門進入並從上而下參觀公墓。
在參觀公墓時,請保持低聲交談,避免打擾他人,並對墓地保持尊重。
圖&文:Vincent Sacau